开心国学交流驿站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3577|回复: 0

蝈蝈声里忆童年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8

回帖

49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49
发表于 2019-12-24 09:35:4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       蝈蝈声里忆童年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浮生若茶
闹市高楼遮野外,篾笼青蝈饰窗台。
一支夜半玲珑曲,山色田风入梦来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 ——题记
        昨夜,在国学二期群聊天,听网友为蝈蝈和蛐蛐的区别争论不休,我笑他们都是城里长大的,远离大自然,缺少见识。仔细想想,如今,即便是农村的孩子,又有几个能分清蝈蝈与蛐蛐呢?说到这,倒勾起我对少年生活的回忆,脑海里浮现出当年在野外逮蝈蝈的情景……
        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,那时我八九岁的样子,刚上小学,课余没有作业,就是玩,各种野。天比现在高得多蓝得多,地比现在更广阔。夏天,村外,是无边无际的绿,高大的柳树杨树榆树槐树把乡间的道路遮蔽成荫,地里的庄稼高低错落,红薯,花生,豆子,谷子,玉米,高粱,大麻等把原野装饰得生机盎然。再有就是无休无止的蝉鸣,尤其是夏天的午间,四围都是蝉的嘶鸣,像空气挣不脱逃不过。
        相对于蝉带来的烦躁,另一个小昆虫倒是给人们尤其孩子们带来很多快乐,这就是蝈蝈。我们这一带叫蚰子。蝈蝈的叫声清脆而且连续,不像蛐蛐悠扬短促。不同时期的蝈蝈叫声也不相同,青年期的蝈蝈色泽翠绿叫声响亮,老年的蝈蝈肤色逐渐苍黄叫声也沙哑了。逮蝈蝈是我少年时代的乐趣之一。结伴三五个,去村三四里,田陌八九岔。夏天里,中午,赤日炎炎,劳累的大人都在午休。田野空旷起来,成了孩子们的乐园。
        我最喜欢在红薯地里和花生地里逮蝈蝈,红薯花生长得矮,一望无遮,更容易发现蝈蝈。远远听到叫声,寻着声音慢慢靠近它,蝈蝈的绿色与红薯叶子的绿色几乎融为一体,是很难发现的。等离它近了,或许是它先发现了异常突然就停止了叫声。这时候就考验双方的耐力了,你就得耐着性子站在那里一动别动,你不知道它在哪,它却把你看得门儿清,你一动,它就会迅速躲进绿海的更深处,你就别想再抓到。多数情况,蝈蝈先耐不住,咯吱咯吱叫起来。这时候就看你的细心了,高抬腿轻落脚,悄悄的听着声音靠近它。一般蝈蝈都会在没有遮掩的向阳处的叶子上面,你必须从它的尾部方向下手,等到有一步之距,它还在忘情的叫着,一个箭步冲上去,两手一兜,把它捧住,可别忌惮它会用啮齿咬你。
        我从来没有在红薯地里或花生地里逮住过一个蝈蝈,明明是捧在手掌心了,打开一看没有踪影,我总是没有它迅捷!人们总以为它长着一对有力的大腿,是专门用来向前跳跃的,殊不知这个狡猾的家伙千钧一发之际迅速下坠,躲入绿叶丛中。明明感觉它向前面蹦去了,到前面去翻找,翻了一大片叶子也毫无所获。这种难度,就像在绿色的海洋里寻找一颗绿色的小珍珠,如果它不动你几乎是发现不了的。
        我倒是在豆稞地里逮到过蝈蝈的,豆稞几乎能漫过孩子们的头顶,豆蔓牵连拉拉扯扯很难前行,能靠近蝈蝈而不使其发觉是不容易的事,但是一旦发现它,它就逃不掉了。当危险来时,它本能地向下面坠落,下面是没有多少叶子的空地,逮它就容易得多了。它跳跃时,不要顺着它头部前方寻找,小精灵够狡猾的,它料你一定会到前面去,我迄今也不知道它用了什么技巧突然逃就到了相反方向。
        最浪漫的是在红麻地里,就是“把酒话桑麻”中的“麻”。红麻丈许来高,形状如竹子,高高细细密密麻麻。钻进红麻地,四下密不透风,头顶不见太阳,真正的青纱帐。后来读书,读到郭小川的诗“北方的青纱帐啊,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”,第一感受就是想到小时候的红麻地。红麻地里的蝈蝈都在红麻顶上,看得见,却够不着,所以我很少去那里逮蝈蝈,到红麻地玩完全是寻找新鲜。特别喜欢大人们收获红麻的时候,时间大约是八月上下旬吧,正当酷暑。前面一拨人先拔出红麻杆子,放倒一片,后面一拨人用捎刀削去叶子。红麻地里隐藏的各种各样的飞虫都跑出来了,吸引了无数燕雀在人们头上空中盘旋。孩子们欢呼雀跃,有的逮到了肥大的哑巴蚰子(母蝈蝈),有的抓到了大个螳螂,还有蚂蚱蛐蛐等。我最期待的是哑巴蚰子,个头比公蝈蝈大,不能发声,尾部有个细长的针状尾巴,肚子鼓鼓的。逮到几个拿回家,让娘用菜籽油一炸,那个香啊!哑巴蚰子肚子里满满的籽儿,吃在嘴里咯嘣咯嘣直响。
        逮住蝈蝈,随手摘个豆叶子一裹,再薅一棵长长的细草缠绑住,拿回家解开捆绑,放进事先编好的笼子里,就可以每天聆听到它咯吱咯吱的鸣叫。这悠扬的声音似乎让整个小院充满了绿色生机,连贫乏的物质生活也增添了不少色彩。
        说到蝈蝈,就不得不提到编蝈蝈笼,那是我的拿手好技。选一节又粗又长的高粱秸,用小刀劈成十多根细篾儿,每根像韭菜叶子那样宽窄薄厚。在平地上挖一个茶杯大小的圆坑,二三指深就好,再把细篾沿圆口均匀插好,用土压实。然后就像编毛衣压插手法……最后一个圆圆扁扁像拳头大小的蝈蝈笼就编成了。把蝈蝈放进去,再把笼子装在兜里,不时听到从深处传来的天籁之音,走到哪里都是一种炫耀。有时候老师正上课,教室里忽然会响起一阵蝈蝈叫,结果免不了一顿戒尺……
        不记得玉米地里有蝈蝈叫,棉花地里倒是有,很少去。我始终认为是棉花造成蝈蝈在我们那里消失的罪魁祸首,七十年代初期,棉花在我们那种植的很少。后来政府大力推广,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,棉铃虫泛滥成灾,先是人工捉,不管事儿,推行农药灭杀,最终祸及蝈蝈等昆虫。再到后来豆子花生等作物也使用农药,蝈蝈们生活的净土被人们压缩得越来越小,最后一块领地就是没有被开垦的荒地或坟地了。坟地里到处都是长着刺的矮酸枣树,分明看见蝈蝈就在枝上悠悠的唱,可就是不敢上去逮。
        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,农村实行联产承包,就连边边角角里的荒地也被开垦种庄稼了,从此,蝈蝈彻底在我们那野地里消失了,再也听不到它满地遍野清脆响亮的歌声了。
        如今,离开故乡几十年了,住进钢筋水泥包围的大城市,几十年来无时不刻不在想念少年时代的生活。那时候物质生活也许是贫乏的,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,尤其是玩蝈蝈带给我的快乐,永远都不会忘记。
        今年夏天,在自由市场发现有人卖蝈蝈,就买来一个放在客厅的窗台上。半夜里,在朦胧的睡梦中传来蝈蝈的叫声,似乎又回到了从前,回到乡下老家的童年时光,回到那无边无际碧绿的大片田野。田野上,一个八九岁的少年,正猫着腰低着头,向一只吱吱鸣叫的蝈蝈扑去……
回复 送花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https://zhanzhang.toutiao.com/

QQ|Archiver|小黑屋|有够赞驿站 ( 闽ICP备19008120号-1 )

GMT+8, 2025-1-29 06:03 , Processed in 0.184364 second(s), 3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3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